Windows Explorer#
當小舒同學最初提出將收藏夾轉換為新標籤頁的概念時,就在思考該如何展示,不能像以前的輕惋起始頁一樣。所以一想到收藏夾有文件夾和子項目,便想到了 Windows Explorer 的主頁。因此整體框架的設計就和這個頁面一致了。
Apple Home app#
在確定了設計框架之後,當然不能直接照著 Windows Explorer 的設計,毕竟不夠好看。突然想起來幾年前收藏過的一張 Home app 的圖片。於是決定就按照這個設計來進行。
仔細想想,就仿佛是命運的安排一樣。當時那個時間節點上,就想著要推翻輕惋起始頁重做,於是也收藏了一些東西。
到後面設計頭部的一句話,包括小舒同學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都有 Apple Home app 的一部分力。
https://www.apple.com/home-app/
小舒同學
輕惋起始頁#
小舒同學從一開始,搜索框就是來自輕惋起始頁。而自Meteor之後,小舒同學一直在想辦法學習輕惋起始頁的簡潔化。讓頁面只有幾個主體按鈕。
https://nexmoe.com/537283684.html
小舒同學
介紹 Mercury OS#
雖然我看到這篇文章已經是在發布小舒同學很久之後,但是其設計思想與小舒同學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並且之後成為小舒同學的學習對象。
Mercury OS 旨在創造一種流暢和直觀的計算體驗。它的設計遵循了人性化的原則,使其適用於執行和認知功能有限的人,如 ASD 或 ADHD。Mercury OS 是傳統桌面的替代方案,具有更專注和熟悉的交互設計方法。它的架構基於基於用戶意圖組裝的模塊,並以稱為空間的上下文分組進行組織。
https://uxdesign.cc/introducing-mercury-os-f4de45a04289
Notion#
很難想象還有什麼工具不需要向 Notion 學習了。因為比較熱門,本文就不過多說明解釋了。
Anytype#
一個月前突然發現一個項目,一看預覽圖,有點像小舒同學,不確定,再看看。其某些理念還是和小舒同學相似的。然後我花了一下午了解了關於 Anytype 相關的東西並迅速加入內測了試,確實有理念的相似之處。
特別喜歡他官網的幾句話:
tools for thought, freedom and trust.
A place to nurture connections & ideas Where your rights to digital sovereignty and privacy are mathematically assured
Arc#
大概上個星期,又是在一節課上,我刷 The Verge 看到了這篇文章(寫到這發現我發現 Anytype 也是在上課的時候,果然上課的時候靈魂漂移才是發現靈感的最好時機)。然後我又一下午沉浸在這篇文章中。
Arc 有許多理念與小舒同學相似的地方,小舒同學最開始妥協的地方也被 Arc 一併實現了。我記得高中那會我一直想做一款瀏覽器,還在想 Cent 瀏覽器是怎麼做的。到後面立項,基於自身技術有限便做了妥協,決定從收藏夾出發。
這是一個書簽工具和應用程序啟動器的組合,提供了一種以一種對你有意義的方式來組織你的整個在線生活的方式。
該公司最大的想法之一是,在一個基於網絡的在線世界裡,所有東西都只是一個 URL,這意味著任何東西都可以鏈接到任何地方並從任何地方訪問。
通過這種方式,它比你的主屏幕更強大 —— 它不僅可以啟動概念,還可以啟動特定的概念頁面,或單個 YouTube 視頻,或你正在尋找的確切文件。我有一個 Arc 空間叫做 “隊列”,裡面有 Netflix 的節目、YouTube 的視頻、《紐約時報》的文章和其他我想看的東西的鏈接。我所要做的就是點擊鏈接,然後它就會在正確的應用程序中打開。
Arc’s mobile browser is here — and it’s not really a web browser at all
結語#
開發小舒同學的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也許每個人真的都該擁有自己的項目,做點什麼,加入世界的大浪潮中去。
本文是我第一次使用 xLog 後台的文章編輯器寫的文章,整體下來體驗還不錯,但還有缺失。比如寫一半 Brave 把錢包鎖了,xLog 讓我重新 Connect 給我嚇一跳,幸虧數據沒有丟失。然後以前一直用 VS Code 寫 Markdown,比較依賴右鍵一鍵格式化 Markdown 和 Pangu,也許可以期待一下 xLog 以後能開發關於編輯器相關的擴展。